统一客服:95387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出口风险不必独自扛——《苏州日报》2009年2月24日头版头条

    出口对苏州GDP增长的贡献份额高达35%,当前保出口就是保增长,增长的前提则是让企业能放心大胆地开拓国际市场。但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了出口企业的外贸风险,一些海外买家突然破产,货款打了水漂,导致一些出口企业陷入困境。

    海外买家陷入困境危机下外贸风险陡增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不仅让我市的外贸企业损失了大量订单,更面临比以前大得多的收汇风险。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样一些案例:

    苏州某儿童用品出口企业的美国买家是一个大型企业,且合作多年,信誉一直很好。受金融危机影响,该买家在美国的合作银行对它骤然收紧了融资,导致其资金链断裂,濒临破产,无法履约兑付110万美元的货款。这样,该儿童用品出口企业因无法收回货款而面临着巨大损失。

    我市某新能源企业出口一批产品给德国某买家,其在西班牙承建一个能源项目,并从苏格兰皇家银行获取项目融资。金融危机中,苏格兰皇家银行濒临破产,该买家无法支付工程款,导致我市新能源企业近2500万美元货款发生逾期。

    业内人士介绍说,以前欧美买家的信用是比较好的,但这次金融危机的重灾区恰恰就在这些地方,陡然导致这些国家从大型企业到著名银行都出现了资金问题,进口商违约风险急剧上升,我市出口企业的收汇得不到保障。

    从去年以来,出口企业频频遭遇国际买家卷款走人或赖账不付,使得企业既要为没有订单发愁,又要为有了订单以后的收汇风险提心吊胆。同时,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大幅贬值,银行破产率明显升高,导致信用证结算方式风险增加。大宗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使很多历来不担心收汇问题的大型企业,开始面临信用风险。

    “过寒冬”有“保护伞”出口信用保险解难题

    出口企业面临的风险如何来化解?光靠企业自身如履薄冰地做生意肯定不行。记者了解到,国家政策性、非营利的保障工具——出口信用保险就是企业的“保护伞”。当前,这把“伞”已经为苏州很多出口企业“遮风挡雨”。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苏州办事处主任沈明计告诉记者,去年处理可损和赔付案件68起,涉及金额585.7万美元,帮助企业追回逾期应收账款2768.7万美元,成为苏州地区出口企业防御国际金融风暴的“避风港”。也就是说,投保企业“就算出了事,也能找到赔偿。 ”

    上文提到的苏州某儿童用品出口企业和某新能源企业都投保了出口信用保险。前者顺利拿到了100多万美元的赔款。后者在中国信保的帮助下更是经历了惊喜交集。中国信保第一时间获悉英国政府将向苏格兰皇家银行注资数百亿美元,就密切关注该融资项目进展,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银行账款直接汇入我出口企业账户。今年初,信保公司获悉该德国买家已经破产,在追账过程中稍事耽搁,货款就回收无望了。这样,中国信保顺利为苏州某新能源企业全额追回了近2500万美元逾期货款。

    记者了解到,2008年中国信保苏州办事处支持出口金额16.4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63.85%,业务规模在全国24个办事处中位居第一;支持企业超过200家,我市通过信用保险带动的出口额累计近39亿美元,信用保险对苏州地区一般贸易出口的支持率已从办事处成立初期的0.3%提升至6%。

    一直以来,我市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企业比例不高,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出口信用保险意识普遍淡薄,不愿意花钱买保险,一旦遇到出口收汇困难和损失,则悔之晚矣。这次的金融危机再次提醒企业,千万要提高风险意识。业内人士表示,在WTO框架下,出口信用保险已成为发达国家促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手段。法国和日本出口产品投保率高过40%,一般发达国家在20%左右,而中国出口产品投保率仅6%,主要集中在沿海企业,内地出口产品投保率则仅为2%。

    做生意不光听业务员

    闯荡国际市场有“智囊团”

    苏州金龙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以来公司一直在开拓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和新客户打交道风险更大,有时候一笔生意能不能签,决策层权衡来权衡去,很难做决断,而这时候所有的参考意见只来自业务员,毕竟他们是最了解具体情况的。但自从投保了出口信用保险后,中信保在全球的庞大信息库成为企业决策的“智囊团”,有一单中东的生意,一开始由于企业对买家无法作出全面判断而迟迟不敢签,后来“智囊团”帮助做了买家资信调查后确认基本没有问题后才正式签约。

    而张家港某钢铁出口企业恰恰是在获得中国信保发布的越南经济危机风险预警和止损建议后,立即停止货物出运,控制物权,直至开证行付款,最终消除了因越南开证行私自放单引起的570万美元风险敞口。

    沈明计告诉记者,2008年他们通过网站、邮件、短信等形式,将近百条风险预警信息、国别跟踪信息及时传送到相关企业,累计为全市出口企业提供海外买家资信调查3000余次,举办各类专题风险管理讲座20余场,帮助企业正确判断国际市场的风险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