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转嫁制造商数千万海外货款难收回
2008-5-23 南方日报
货物送了出去,上千万元的货款几时才能收回?
一直以来,香港、美国都是东莞外贸出口的第一、第二大地区和国家。然而,伴随着今年一季度本地制造企业被拖欠货款事件的增加,香港与美国的买家信用风险也逐渐对本地制造企业带来了资金的威胁。
记者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得知,今年第一季度,一共收到4个买家风险案件,涉案金额高达2724万元"这个金额相当于我们去年全年的金额"中国信保东莞办事处主任向宇说,目前已经收到的买家风险案例,涉及塑胶五金、服装、电子通讯等行业,而这些风险案例大多来自香港和美国。
次贷危机带来的欧美市场信贷紧缩,供过于求,已经开始影响到了美国、香港以及欧洲在内的广大经销商,而他们严峻的商业环境也正在通过不同的方式传导到国内制造业上中游,本地制造企业最不愿意看到的海外欠款事件还是频频发生了。
被拖欠巨款陷入破产危机
东莞某电子原材料供应商,现在正在为被拖欠的上千万元人民币的货款而发愁。目前正通过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间接介入香港买方的重组程序,力求降低自身的损失。记者通过中国信保公司想与该企业取得联系,但均被委婉地拒绝了。据中间联系人反馈,现在企业很被动了,案子没结,不想因为任何外在因素影响案子的进展,这当中更关键的是,这家东莞企业内心也是很不愿意破坏跟买家的合作关系。
据了解,这家电子原材料供应商是中山市出口十强企业鬃影音电子有限公司,作为香港嘉域集团的子公司,鬃影音从去年3月开始,生产成本迅速上升,最重要的是其主要客户东芝于2008年2月19日宣布停止研发、制造和推广HD-DVD,鬃影音失去了最大的订单来源。受该事件影响,包括毅睦思电子厂在内的3家东莞企业3月12日也宣布暂停生产。
鬃影音于今年3月11日召开主要供应商大会,宣布因失去主要订单及成本上涨等原因暂停所有产品生产,并要求所有供应商推迟收款。据悉,鬃影音现已拖欠货款高达2亿港元,母公司香港嘉域集团不愿直接承担其债务,公司可能会宣布破产。
与鬃影音破产危机相比,东莞某纺织企业则直接面临着海外市场萎缩的影响。由于其合作的买家是在加勒比海沿岸的旅游业,那里是受到美国次贷风波影响较大的地区之一,当地的消费水平也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致使与旅游业相关的各种消费行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包括服装业。该纺织企业的买方正是受到消费市场萧条的直接影响,不仅销售进度迟于原计划,在高峰期出现了难以预测的库存,甚至还对东莞这家纺织企业提出了退货和扣款的要求。
淡季更要选择理性合作
位于茶山镇的电子贸易商刘先生向记者坦言,尽管他现在并没有碰到外商欠款的现象,但是听到行内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大多发生在一些与国外大买家维系着长期合作关系的制造企业。“实际上,现在对于我们这类中小型的贸易以及加工企业,内部都有自己的潜规则,就是尽量规避跟太大的国外买家合作。”
刘先生告诉记者,大买家的采购订单确实很吸引人,有时候虽然只采购一样商品,但是每月可以出到一个货柜以上的货,这样的买卖企业都喜欢。但是大买家相对很强势,尤其是价格上非常强势,几乎鲜有谈判的余地,目前碰到次贷危机,欧美消费市场萎缩,直接影响的也是大买家的商业利益,为此他们会很强势地把这类风险转嫁到国内制造商或贸易商身上。“今年的生意真的不好做,资金是我们最后的生命线了,如果一旦被这种转嫁的风险拖累,就没戏了。”
据了解,随着今年欧美海外消费市场的萎缩,以及外贸不确定因素的叠加,本地的制造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上也更加理性和谨慎“越是这种时候就越不要急于求成”。企石镇联泰纺织厂负责人说,“现在供应过剩,订单减少是大家都碰到的事情,但千万不要因为一个短期的订单去冒资金的危险,比如答应对方不合常规的付款方式和时间。这也为以后的误会埋下祸根”但是这位负责人也坦言,通常行内有些企业也会“冒险”去接下利润丰厚的单子。因为付款条件风险较大,往往对应的是周期短而利润高的生意,一些企业更愿意去铤而走险。
密切关注外部消费市场的动态
记者从中国信保了解到,2007年8月美国爆发的次级债危机一直延续到现在,进入2008年以后,不断公布的美国各项经济数据难以让人乐观,而美元汇率的进一步下滑以及重要大宗原材料价格的强势上涨,欧洲经济的继续放缓,也给全球经济的运行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房产开发商和消费型企业的破产占美国总破产的比例跃升至40%,主要零售连锁以及购物中心企业SEARS、WALMART、TARGET都大幅调低盈利预测,主要原因是美国最近新房建造的减少使得其家电及相关产品零售有所下滑。
业内人士认为,欧美宏观经济下滑及消费需求疲弱给中国出口带动型经济带来负面影响,特别是对珠三角加工贸易型企业的影响更为明显。东莞是中国大陆加工贸易型企业最集中的城市,海外最终消费市场的变动最迅速地反映在东莞企业身上。科学的方法就是寻找一条有效转移风险的途径,这正是东莞众多处于转型阶段企业所需要首先解决和面对的问题。
中国信保就此提醒中国供应商,作为商品的间接提供者,中国供应商不仅需要关注直接提供者———国外品牌商的营销情况,同时应该关注外部消费市场的动态变化。在海外市场萧条的情况下,如果企业能够提前预计市场销售情况不佳而自动缩减接单数量,也会缓解买方的库存压力,从而减少产生贸易纠纷的情形。
大买家风险的防范
“与大买家交易中,签订完整而有效的合同是今年欠款案件给我们的第一个启示。”向宇说。由于大买家具备成熟的经营网络和销售渠道,具有良好的经营历史和经验,这也就直接促成了本地制造企业与国外大买家的信用交易。“但当出现问题和市场异常时,国外的大买家都会凭借自己特有的身份,对本地制造企业的要求迟迟不予正面答复,并以本地制造企业未按合同履行为由屡屡拒绝其要求,使得本地制造企业在进行纠纷磋商时无法处于平等和公平的地位,这时交易前的合同就成为双方谈判的基础。”
中国信保还提醒中国供应商注意防范大买家风险,与大买家交易时要签订完整而有效的合同,同时不要对债务人抱有任何幻想,一旦出现问题,尽早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或减少损失。许多国内出口企业在与国外老客户进行生意往来的时候往往减低警惕、忽视风险管理,在造成较大损失后仍自我安慰、保持乐观,寄希望于对方能像以往一样履约还款。这些企业或因长期合作、碍于面子不愿寻求有经验的追讨渠道代为施压,怕伤和气、担心失去客户;或因不知如何处理、不知如何寻求帮助,一味坐等还钱,结果都是给了对方时间而丧失了自己的机会。